俄新社报道,中国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在库尔斯克前线做有关平民的采访时,遭到了一架乌克兰无人机的袭击,导致头部受伤厦门配资平台,经过紧急救助之后,幸好目前已无大碍。
不过这件事的影响,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名记者的伤情范畴。
【中国记者在俄罗斯被乌军打伤】
事情发生之后,俄罗斯反应激烈,其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社交媒体上发文,明确指出乌军此次行动就是有意为之。
客观来说,扎哈罗娃的指控不是没有道理的。要知道,近年来乌克兰的无人机技术在西方的帮助下已大幅升级,已经具备较强的识别与定点打击能力。
而卢宇光是以媒体记者身份、非战斗人员身份出现在战区的,在前线采访时会佩戴明显的“PRESS”记者标志,并非藏身于军事目标之中,其身份辨识度极高,乌军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打的是谁。
展开剩余77%按照《日内瓦第四公约》及《海牙公约》等多项国际法律,战地记者属于非战斗人员,享有特殊保护权利。乌克兰此举已明显违反国际战争法,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赤裸裸挑衅。
说起乌克兰近日的对华举措,实在算不上友好。
在不久前的北约峰会上,乌总统泽连斯基不止一次将中国“推上风口浪尖”,毫无根据地指责中方企业通过出口机床、芯片等“军民两用”物资支援俄罗斯,甚至借题发挥地炒作所谓“中俄伊邪恶轴心”,意图制造“中方介入冲突”的舆论错觉。
这种“碰瓷”手段实在是太过低劣。冲突发生之后,中方一直都在积极地劝和促谈。无论是提出中国版“和平方案”,还是派出特使在各方之间周旋,这些全世界都看在眼里。
而且中方也不止一次地强调过:中方从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,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。中方坚决反对无端指责和政治操弄。
【泽连斯基在北约多次“碰瓷”中国】
但这些话似乎都被泽连斯基抛到了脑后,为了获取到足够的武器和资金“赞助”,泽连斯基在北约等国际组织中大打“中国牌”,如今又动手动到了中方记者头上,此举显然加剧了事情的严重性。
乌军此次将无人机对准中方记者,很可能一方面是想向西方“邀功”,另一方面也是在公开打脸俄罗斯。毕竟中俄关系密切,如今中国记者却在俄罗斯地盘上受了伤,很难不给外界留下一种俄罗斯“无能”的感觉。
因此对于此事,俄罗斯方面非常重视。袭击事件发生之后,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第一时间发文,将这起事件定性为“恐袭事件”,并明确表示:“企图侵害中国记者生命的凶犯,必将被查明并受到严惩”。大有一副要帮中方“报仇雪恨”的样子。
俄方有这样的态度不难预料。从俄罗斯的角度来说,中国媒体人员在自己“管控范围内”遭袭,已经严重伤害到俄罗斯的国际形象。如果俄罗斯什么都不做,就意味着“连中国人都保护不了”,这无疑会影响到中俄之间的信任氛围,甚至给西方提供了攻击俄中关系的口实。
【扎哈罗娃表示要严惩打伤中国记者的凶手】
而且这次事件也正好给了俄罗斯一个“以牙还牙”的契机。当前乌克兰频频试探俄罗斯底线,不断袭击俄境内能源、交通设施,如今还敢“袭击中国记者”,这在克里姆林宫看来,已经不是“作战策略”,而是彻头彻尾的挑衅。
从这一点上看,扎哈罗娃的“替中方报仇雪恨”不只是外交辞令,更是一种“行动预告”。未来一段时间,俄罗斯可能会借此事件为由,加强对乌克兰境内媒体中心、情报节点、无人机基地的精准打击,用实际行动表明“动中国人,是要付代价的”。
长期以来,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始终保持冷静、理性和克制,既不煽风点火,也不选边站队。虽然乌克兰多次“碰瓷”,但中方也始终没有关闭与乌方的沟通渠道,更没有对乌方采取任何的反制措施。
但这次事件之后,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:当乌方一边在战场上攻击中国记者,一边在北约舞台上抹黑中国立场时,我们还有必要保持克制吗?
从战略上讲,中国当然不希望乌克兰彻底沦为美国的地缘工具,更不希望中东、欧洲同时陷入大规模动荡。但当乌方不断挑衅、甚至采取直接敌对行动时,中方肯定有底线、也会有回应。
中方一贯主张和平,但不代表可以任人欺凌;中方坚持中立,但并不代表对任何挑衅都可以视而不见。
如果未来乌克兰继续在舆论场和实地行动中敌视中国厦门配资平台,中方可能会在多个层面进行反制。毕竟,尊重,是双向的。
发布于:山西省启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